如此内容与繁体中文版本有差异,则以繁体中文版本为准。 |
「高校.科创.湾区 ― 大时代的角色与挑战」研讨会 |
|
「高校.科创.湾区 ― 大时代的角色与挑战」研讨会
香港学者协会主席黄玉山教授致欢迎词
二零一九年五月二十五日
尊敬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各位校长、各位讲者、各位嘉宾:
首先,欢迎各位出席由香港学者协会主办的题为「高校.科创.湾区 ― 大时代的角色与挑战」研讨会。我们衷心感谢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莅临为我们主礼并作出重要讲话。我们还要感谢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创新及科技局,以及中联办教科部应允作为大会的支持单位,感谢香港大学提供会场设施。我们更加要感谢来自大湾区各院校的校长们和科技企业的首脑们作为我们演讲嘉宾并参加研讨会。于此,让我代表今天所有参与大会的来宾向您们表示诚挚的谢意!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新时代国家改革开放下的重大发展策略,也是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机遇。习近平主席于2018年11月12日在北京接见港澳各界庆祝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访问团时强调:建设好大湾区,关键在创新。创新成为了大湾区发展的主旋律。今年二月,国家正式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大湾区发展的几个重要领域。其中最令人瞩目而又处于规划核心位置的,就是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另外就是要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推动三地教育合作发展。教育和科技与我们在大学工作的同仁们息息相关,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领域。规划还提出要构建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集聚国际创新资源,提升大湾区的成果转化能力。要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创造及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并且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条件。规划也强调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粤港澳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在香港方面,本届特区政府在林郑月娥行政长官的领导下,积极有为,彰显历史担当,高度重视香港创科事业的发展,前所未有的投放1000亿元资金,着力发展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科技园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并创立了各种基金及政策配套措施。要实现上述大湾区科创事业的宏愿,除了三地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全力以赴之外,大湾区里主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更加是责无旁贷,任道重远。特别是在香港,虽然我们暂时没有大型的科技企业,但是我们近30年来培养和汇聚了大量科研人材,这些精英和技术人员目前主要集中在各个大学里面。香港院校的教授,科研人员和研究生是未来香港发展创科事业的重要力量,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另外,将来大湾区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都极需要依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基地主要是高等院校。如何调动香港高等院校在体制和学术实力上的优越性,从而促进整个大湾区的高等教育向前发展,将是大湾区的工作重点之一。
最近,香港以及各地都举办了不少有关大湾区的论坛、研讨会,但是都是从宏观方面阐述大湾区的远景、机遇。我们今天请来这么多大湾区院校的校长,和著名高科技企业的首脑,则是希望从较微观的,务实的角度,交流看法,实实在在地探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和经验,特别是解决困难的办法。
目前,有些香港院校已经成功地在大湾区兴办了分校,并且取得卓越的成果。也有院校正在密锣紧鼓地筹备建立大湾区研究生院,我们希望他们分享一下过去的经验与面临的挑战。有人说香港院校的基础科研实力非常强劲,人才辈出,但研发力量却比较薄弱,加上香港现在还没有大型的企业研发机构,因此应该和深圳地区紧密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科技产业。但是如何合作?要进行深度合作是否有困难?困难在那里?如何解决这些困难?这些都是实际的问题。「规划纲要」也提出要「产学研深度融合」,内地本身的产学研合作的成功例子不少,但跨境的两地,或者三地的「产学研合作」又如何开展?如何去解决一些因三地具有不同的行政体制和法律体制而产生的困难呢?
我相信各位杰出的讲者,以及参加研讨会的来宾们能够以你们的真知灼见,为促进三地合作,解决三地合作的一些障碍,共同探讨出有效而可行的各种办法。会后香港学者协会会总结整理研讨会的重点,呈交三地有关的政府部门及机构参考。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讲者、嘉宾前来参会,并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
部门:
校长室 ( po@ouhk.edu.hk )
更新日期: Mar 26,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