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内容与繁体中文版本有差异,则以繁体中文版本为准。 |
田家炳追思会 |
|
怀念中国伟大的教育家
黄玉山
各位朋友、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我们今天在这里以感恩、景仰的心情怀念我们敬重的田家炳老先生。田家炳的一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中国人素质的提高作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田先生在全中国捐助和支持的大、中、小学超过300所;田先生没有把自己几十亿的家产留给儿女们,而全数捐给基金会,支持中国教育事业;田先生为了支持教育把自己的办公大厦,豪华别墅变卖为善款;而自己却住在简朴的公寓大楼里。2004年田先生为了帮助香港城市大学取得有时间限制的配对性筹款,答应向城大捐款。由于基金会资金周转有些问题,田先生毅然向银行借钱500万,捐献给城大 (我当时是城大副校长) 。借钱来捐款,这是难以想象的伟大情操。 田老先生离世,立刻引起全国各地很大的震动,网上悼念赞颂田先生的文章如汪洋大海。大家尊称田家炳先生为中国卓越的工业家、伟大的慈善家,这些我都非常赞同。但在我过去几年里对田老先生一生贡献的思考里,我认为对田先生最准确的称号应该是 ─ 中国当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认为田家炳对中国教育的支持、捐献和投入的广度、深度、历史的跨度;和其灌注个人心血的力度,以及他在捐献背后的深刻教育理念和执着,我想在当代中国是无人可出其右的! 田家炳教育理想的核心在于他自己常讲的一句话。2002年6月26日他更把这句话写成题辞。这句话就是:「中国的希望在教育」。我把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假如不搞好教育,中国是没有希望的。经历过旧社会的磨难,列强的侵华,以及田先生国外谋生的经历,他深深了解我国积弱不振的原因在于我国文化教育水平低,国民素质不理想。中国只有发展教育,才会有希望。 与其说田先生只是捐赠财富、支持教育,不如说田先生是把自己下半生绝大部份财产和个人精力都全部投入在中国教育事业上。他不只是教育的捐赠者,他更是中国教育的参与者。 1982年田先生成立了「田家炳基金会」,把绝大部份的财产投入基金会,剩下的一些生意交给儿子打理,从此自己全身投入中国教育发展事业中。当年的田家炳只有62岁,在一般企业家的心中,这才是商业王国发展的黄金时代。回顾历史,邓小平先生于1977年恢复高考,1978至1979年启动改革开放。我认为田先生看准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教育的最好时机,因此他义无反顾地全情投入中国教育的发展。 关于「田家炳基金会」的运作和管理,田老先生也有他独特的固执和理念。在晚年时他坚持把基金会的话事权交给由多数社会人士组成的董事会,董事会里的家庭成员也只参与工作,但不掌握决定权。另外又组成由各大学校长或其代表组成的咨议会,使基金会有更广阔的社会网络,有更多元开放的知识界领袖来共同推动工作。 田家炳对中国的国情和人民素质有深刻的理解,要改变中国教育的面貌,重点在中小城市,广泛的农村及大西北落后地区。因此他并没有去北京、上海的一些有名大学作一些锦上添花式的捐献,而是把他的捐资重点放在最需要的落后地区。他的理念是:基础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而教育的根本在于德育。因此他特别重视师范教育,别的慈善家很少捐助师范教育,但田家炳对此却情有独钟,这是他教育理念中重要的体现。田先生经常讲的一句话是:〝勤俭诚朴,己立立人,以德服人〞。对道德的推崇,是他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纵观田先生几十年来对资助中国教育的模式,这是有一条颇清晰的理念脉胳。 为什么说田家炳不只是教育的捐赠者,而是参与者呢?几十年来田家炳的足迹遍布中国的贫困农村。他资助的师范学院有时处于非常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但田老先生在每所师范学院开幕时,总是要亲临参加,目的不是剪彩照相,他说他想参加与老师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并会鼓励他们教好学生,不忘使命。田家炳每次出席都会发言,但很短,言简意赅,深刻感人,老师们都深受感动。 田先生对校舍的设计及设施也非常操心,特别是有关学生的生活条件,更加牵肠挂肚。有时发现建筑图纸上课室设在3楼,厕所却在楼下,这样学生很不方便,因此他要求建筑师改变图纸。饭堂的位置不合理,他都会要求建筑师改变设计来方便学生。 对于校舍的设计,他都以学生的健康及生活为本,不求奢华,但要求座向合理,阳光充沛,空气流通,窗户设计要能冬暖夏凉。 我听到朋友们对田家炳这些事迹的忆述,使我非常感动。田老先生对中国教育的精诚奉献,贯彻始终,他老人家对中国教育发展的睿智及理念;对支持师范教育、推崇德育的呕心沥血。所有这些都使我认为田家炳确实是中国当代最伟大的教育家。 各位朋友,在这个时刻我在想,当今中国我实在想不出再有那一位比田家炳先生对中国教育更有心思、理念,比他更有奉献,鞠躬尽瘁、始终如一、全程投入的教育家。 我个人认为把田家炳称为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是当之无愧的。今天我们有许多来自两岸四地的中国教育工作者,在感恩田家炳先生的同时,我请大家记住田先生「中国的希望在教育」这句话,让我们继续努力做好中国的教育事业。 谢谢! |
部门:
校长室 ( po@ouhk.edu.hk )
更新日期: Mar 26,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