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内容与繁体中文版本有差异,则以繁体中文版本为准。 |
第二十六届毕业典礼 |
|
校长黄玉山教授致辞 校监、副校监、校董会主席、各位嘉宾、毕业同学、同事、家长、先生和女士们: 每年的毕业典礼是我最欣喜、最感恩的时刻,这几天我每日都会见到一批又一批的公开大学毕业生,走入这个礼堂接受大家的恭贺和祝福。经过几年的辛勤努力,你们终 于学有所长,取得学位,并且满怀信心与期盼踏入社会,去努力开创人生新的一页。 我希望你们要秉承老师的教导,在社会工作岗位上,以沉实苦干,不屈不挠的态度做事,用诚恳宽厚,自信豁达的精神做人。我衷心祝愿你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多彩辉 煌、鹏程万里。 今天,我要衷心感谢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及公开大学校监林郑月娥女士于繁忙的 政务当中抽空莅临主持今届的毕业典礼。林太的莅临是对公开大学全体师生最大的关 怀及鼓励,对此我们诚挚感激,铭记于心。林太自担任特首以来,日理万机,顺利推 动许多重大政策,数月来又马不停蹄到海外及内地进行多次公务访问,取得可喜的成 果。特首特别注重教育发展,上任后马上推出支持及扶助教育的各种资助举措,深受 教育界及社会各界的赞赏及支持。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及高兴,能够于这典礼向社会四位杰出人士,颁发荣誉博士学位, 表扬他们对国家及对香港作出的卓越贡献。 梁爱诗女士 : 为香港特区政府首任律政师及著名社会活动家,她在领导律政司署期内贡献卓越。20 多年来,梁女士以其宽宏渊博的学养、诚恳真挚的态度,通过传媒及其他场合,向大众推广及解说基本法,成就卓越,贡献良多。 陈智思先生 : 现为特区政府行政会议召集人。陈先生多年来尽心尽力服务香港,担任无数公职,范畴包括社福事务,可持续发展,环保减废,古迹活化,大学教育及健康事务。由于陈先生担任社会事务领域繁多,成果卓越,因而享有「公职王」的美誉。 方正先生 : 方先生为上任公开大学校董会主席,在服务公大的16 年里对公开大学的发展贡献超卓。公大近年的重大发展项目,包括赛马会新校园、购置葵兴教学中心新校 舍、创办一系列新课程,都是在方主席任内直接领导下顺利完成的。 李焯芬教授 : 李院士为著名水利工程师、学者,曾任香港大学副校长。李教授早年作为海外顾问曾参加我国三峡工程及多个核电站的设计工程,贡献卓越。李教授慈善为怀,精研佛学。多年来,在中国贫困地区开展各种扶贫助学活动,深受贫困地区人士 尊重及拥戴。 以上四位杰出的荣誉博士领受人,是香港市民特别是年青人学习效法的楷模,他们的 成就及对社会的贡献,也是香港的骄傲。 各位毕业同学,很快你们就要踏上成家立业,养儿育女的道路,将来你们也一定会很关心儿女的教育问题,包括「科学教育」问题。作为一个长期关心香港教育的科学工作者,我也特别关注「科学教育」的发展。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科学教育」的看法。 近年来香港社会对创新科技越加重视,特区政府亦推出许多有关的举措,比如于2015年成立创新及科技局即「港科院」,最近又引进麻省理工学院的海外创新中心及瑞典卡罗琳医学院的复修医学中心等。政府又于2016 年投放超过180 亿元推动创科项目。最近,有团体亦举办多次大型的创科博览,展示中国最先进的科技成就,吸引了无数市民特别是年青学生到场参观。展场又安排小学生接触展品及参与操作,增加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令展览空前成功。政府投资硬件,引进外资及技术固然重要,但是最根本、最长远的策略还是发展我们香港自己的科学教育,培养青年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进他们的科学知识及技能,最后成为我们自己的科技人才。培养本地的人才才是发展香港创科事业的最根本保证。 2016 年港科院发表一份调查报告,院长徐立之指出香港学生的数学及科学根基薄弱,高中有近半数学生没有修读任何与科学相关的学科。在新高中学制下,修读高等数学的比率由2012 年的23%,下降至2016 年的14%,落后于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地区。近期,修读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学生人数比以前大幅下降,从2009 年的40% 下跌至2016 年的4%,修读高等数学(即M1 或M2)的学生亦由2012 年的22.9%,下跌至去年的这13.9%。这情况或许显示同学们有种惧怕科学、远离科学的 情绪。 要进一步改进及提升我们科学教育,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 首先,要使同学们了解科学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及动力,近几百年的人类文明史,从某种意义而言,就是科技的发展史。科学的重要性有两个方面:「实用价值」及「精神价值」。假如没有麦斯威尔 (James Maxwell 1831-1879) 在1860 年间发现电磁波,就不会有几年后的意大利马可尼 (Guglielmo Marconi, 1874-1937) 发明无线电通讯,当然也不会有我们现在人手一部的手提无线电话了。大家可知道畅游互联网、欣赏高清电视节目、与分隔千里的朋友视像通讯,全部都归功于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有「光纤之父」之称的高锟教授发明了光纤? 这项发明能以高速、低成本、高效率地传输信息。在通讯、医学、工业上等多方面广泛应用,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生活面貌。以上的例子皆为科学的「实用价值」,大家较易感受及捉摸。但科学更重要的是它的「精神价值」,这种「精神价值」却经常为人所忽略,科学的精神价值就是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通过有系统的视察、实验、取证,研究周遭的物像,掌握数据,验证结果,以科学方法推动发现和创新。人们要明白科学的重要性才会产生对科学的尊重及喜爱。 其次就是要使同学们体验到科学其实是极具趣味并与自己息息相关。科学不是沉闷、深奥和遥不可及的。我们应该广泛在校内及社会开展「趣味科学」活动,推广各种科普展览、科普比赛、科普节。现在学生阅读计划在校内非常成功,应在这里加入科普书籍。政府应资助传统媒体及新兴的社交媒体制作更多趣味性科学节目。务使青年学生渐渐建立喜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生活文化。 第三是要适度地调整及改进高中理科课程。港科院在题为「科学、科技和数学与香港创新科技的发展」的研究报告上指出高中生科学知识基础薄弱,并提出要「调低高中课程核心科目的比重,平衡文理学科教育」。社会上不少人认同这一建议,认为可以将某一核心科目改为只用及格与否作为考评结果。另外,高中课程也应适度地强化理科课程,使将来在大学里选读理工科的同学有较充实的科学基础知识。大学方面,则应在理工科课程内,增添一些基础性的科学性课程,弥补高中在这方面的不足。 第四是如何因应 S T E M 发展趋势去改进香港的科学教育。S T E M 是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的综合体。近年世界上许多较先进的国家都纷纷借助S T E M 的潮流,锐意提升科学教育。2016 年12 月香港教育局公布《推动S T E M 教育─发挥创意潜能》报告书。随后有些本地智库也相继就这议题提出很详尽的建议报告。 近年来,香港教育界在推广及实践 S T E M 的举措中,取得良好的成效,大家对S T E M寄予厚望。从目前一些校内活动的观察,虽然政府在 STEM 计划上给予不少一次性的资金投放,但学校一般比较注重于硬件购置,比如添置3D 列印机、机械人等。比较少放在软件提升,特别是师资培训上,现在教育局及学校亦未足够重视S T E M 素养文化的建立及培育,希望今后能发挥S T E M 核心素养的作用去增进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及科学知识的拓展。 S T E M 教育的特征是强调跨学科性、趣味性及生活实践性。有别于传统上把重点放在单独的学科上,S T E M 教育关注科学整体,强调利科学、工程、技术、数学等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希望我们真正发挥S T E M 的素养去促进香港科 学教育的提高。 我们深知人类近代历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及发明都是由年青科学家取得的。虽然香港在年青学生科学教育的工作上有待加强,但我坚信在全社会及政府的努力下,我 们一定可以不断进步的。 最后,我想再强调科学与技术是人类经济及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而教育则是培育及发展人才的唯一途径。在政府,教育界及全社会的同心协力下,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香港的创科事业在我们的眼前蓬勃发展。 谢谢各位。 |
部门:
校长室 ( po@ouhk.edu.hk )
更新日期: Mar 26,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