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内容与繁体中文版本有差异,则以繁体中文版本为准。 |
团结香港基金会有关通识教育科研究报告发布会上的讲话 |
|
通识教育科应慎思明辨丶文理兼备
(在团结香港基金会有关通识教育科研究报告发布会上的讲话)
二零二零年九月七日
郑李锦芬博士,侯杰泰教授,陈岗校长,各位传媒朋友:
十年前当通识教育首推时,这个曾经因为它的原创性而被视为在世界上开创先河的课程。时至今日再回首,看来没有达到其愿景。另外,希望通过一个高中科目,将所有学科达致「融滙贯通」的目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近年,我对通识科的发展有不少的思考,希望藉着今日这个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想当年,香港的中学生自中三分流:一个理科的学生对诗词歌赋甚少了解,反过来一个文科学生亦如是,不了解科学的基本知识,甚至以此爲荣。学生对文理跨学科的知识不足,会影响到学生见识的构建与日後能力的培养。所以我们当年提出要创造一个「综合学科」,希望学生能做到「文理兼备,文中有理,理中有文」的目标。很多人问,20年过去,通识科能否达到这个学习的目标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须要从这个基础上出发去讨论。
当年的愿景,其实是颇有远见的。人类文明的知识体系,基本上可分为人文学科及科学技术两大范畴,文理兼备确是今日社会的趋势。未来文科背景的管理者,在现今科技发达的时代不能缺少科学的认知,科学家和工程师也不能没有相应的人文素养及情怀。除此以外,当年教改更希望减轻学生考试压力,开拓学习空间,鼓励多元学习,培养思考能力。
可惜的是,当下的通识科,相对於当年理想,却出现了一些「异化」,已经偏离了原来目标,更可能越走越远。目前的通识科课程结构松散,偏重於时事讨论,有78.9%的老师说教材来自报纸报刊。不能否认目前很多报刊报道偏颇,报纸上的报导许多是未经证实的东西;甚至是虚假的消息,根本不能当作知识。在这些偏颇煽情的报道中讨论,又怎会是明辨是非? 同时,无指定教科书给老师参考,分析议题也难免流於表面。未经深层次思考的批评,不一定就显示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对一些只有粗略了解一二的事情,就妄加批评,除了证明其思维的狭窄,更是缺乏独立思考的明证。有人说要运用通识科这一特别科目来训练学生慎思明辩的能力,其宝大部分学科都需要慎思明辩,特别是科学的学科,这又何止是通识科呢?
在我看来,今天的通识科应该要改革,应该从三个教育的维度来进行。
其一,帮助建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与价值观。其二,要有知识的开拓,并注重跨学科丶扎实的内涵。所以,我支持在通识教育中加入多一些科学的元素,让文科学生学多一点理科,理科学生学多一点文科。其三,要提升学生多元学习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丶明辨事非的能力和创意解难的能力。
作爲一个大学校长,我是非常希望通识科能够令新一代的大学生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丶跨学科的能力,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些有助他们进行大学的进一步研习。但现在看来,通识科并未能充分培养这些能力,更未能准确评核这些能力。学生通识科成绩较好,有可能只代表语文水平好,不能够代表他的思考能力较佳。
学生爲了考试而背诵一些框架资料而取得分数,无助他们开拓知识,掌握高层次思考;更有可能框着自己的思维,变得狭窄。所以在课程以外,都希望当局能够改变评分方式,以及格/不及格作爲评分标准,减少考试在这一科的分量,创造更多空间让老师及学生深入学习丶讨论。
十多年过去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对通识丶以至教改,进行反思和回顾。我认爲,通识教育叫做Liberal Studies并不是最能够反映课程目标的做法:「综合学科」或Integrated Studies 其实更能符合当初跨学科丶文理兼备的宗旨,也正是今天报告标题,《跨领域慎思明辨,活学用海纳百川》的含义。希望今天报告的发布是一个起点,让社会各界进行一场辩论,探讨怎样的教育才能够帮助下一代面对未来的挑战。
谢谢!
|
部门:
校长室 ( po@ouhk.edu.hk )
更新日期: Sep 09,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