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
簡
|
純文字版
主頁
校舍地點
支持公大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高對比度
有意報讀人士
在學學生
校友
導師
教職員
傳媒
新聞稿
活動日誌
專家名錄
媒體報導
刊物
資料及統計數字
連結
大學聯合招生辦法
經評審專上課程資料網
自資專上教育資訊平台
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
Language panel
简
繁
EN
Menu panel
Search
新聞稿
活動日誌
專家名錄
媒體報導
刊物
資料及統計數字
連結
大學聯合招生辦法
經評審專上課程資料網
自資專上教育資訊平台
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
有意報讀人士
在學學生
校友
導師
教職員
傳媒
校舍地點
支持公大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滾動查看更多
傳媒查詢
一般查詢:
2711 2100
info@ouhk.edu.hk
傳媒查詢:
2768 6386
2768 6355
media@ouhk.edu.hk
case OUHK/stAbstractListPRep
傳媒查詢
一般查詢:
27112100
info@ouhk.edu.hk
傳媒查詢:
2768 6386
2768 6355
media@ouhk.edu.hk
年份: 2021
2023
2022
2021
大學新聞
香港都會大學公布校徽設計
展現大學獨特精神與特質
28/06/2021
Picture
content
公大校長林群聲教授(左)與陳幼堅設計公司始創人兼創意總監陳幼堅(右)公布香港都會大學校徽。
公大校長林群聲教授(左)與陳幼堅設計公司始創人兼創意總監陳幼堅(右)介紹校徽設計背後的理念。
香港都會大學校徽。
香港公開大學今日(六月二十八日)展示新校名「香港都會大學」的校徽,象徵大學邁向嶄新里程。大學早前委任了陳幼堅設計公司始創人兼創意總監陳幼堅為大學設計新校徽。
公大校長林群聲教授於記者會上表示:「過去三十多年來,大學在各方面發展迅速,並已打好穩固的基礎。承傳大學過往的成就,新校名、校徽不僅為大學帶來新面貌、新動力,更標誌著我們在香港這國際大都會中的獨特定位,並展現廿一世紀的抱負和目標。」
陳幼堅於記者會上闡述設計校徽的背後理念。他説:「香港都會大學是一所多元創新、與時並進的大學,因此,新校徽的設計必須具備前瞻性,以展示大學處身於大都會中充滿活力及獨特的形象。」
新校徽的設計簡單鮮明,採用大學新名稱的英文縮寫(HKMU)的其中兩個英文字母「M」及「U」,「M」代表「我」即學生,而「U」代表「你」,泛指圍繞學生的一切,包括朋輩、老師、社群、社會等。香港都會大學就是一個把「我」和「你」連接起來的平台,當中包含了一個個屬於學生與朋輩、大學以至社會的故事。學生、大學與社會融為一體,環環緊扣,相互關連。香港都會大學致力開辦切合社會需要的課程,分享知識並裝備學生掌握所需技能,學生亦透過此平台激發自身的潛能。畢業後,他們會繼續在社會上發揮所長,並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能量泉源。
此外,新校徽採用了青綠色及藍色,既有傳承意味,亦有青出於藍之意,配合大學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轉型,跨越舊有的界限,突破常規,迎接未來的機遇和挑戰。
集設計師、品牌顧問及藝術家於一身的陳幼堅,設計逾千個品牌案例,帶領公司榮獲本地及國際設計獎項超過600多個。陳幼堅說道:「我從未讀過大學,亦未為大學設計過校徽,這項工作絕對富挑戰性,但亦讓我可以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為『香港都會大學』注入生命和動力。」
林校長表示﹕「一個品牌標誌對一般人來說只是一個標記,我希望大學同仁能夠與我一起努力,賦予新校名和校徽真正的意義,實踐當中盛載著的理念和抱負。」
有關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公開大學於1989年由政府成立,現今已成為一所發展全面的大學,致力為中學畢業生及在職人士提供不同程度的優質及靈活高等教育。作為一所充滿活力及力求創新的高等學府,公大現時提供不同程度的課程,全日制學生人數約10,000,兼讀制學生約9,000人。公大致力於推動學生學習、增進知識和提升研究工作,並著重發展專業及應用課程,以配合學生對學習的期望及回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公開大學設有六所教學學院,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院、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教育及語文學院、護理及健康學院、科技學院及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透過開辦全日制副學位課程、社區學習及專業課程,為市民提供終身學習及持續進修的機會。
香港公開大學校董會早前通過「香港都會大學」為大學的新名稱,並待立法會正式審批。大學新名稱適切反映大學在香港都會中獨特的定位,並能夠展示多年來大學發展的蛻變和未來的發展策略方向。
香港公開大學網站:
www.ouhk.edu.hk
大學重新命名網頁:
https://retitling.ouhk.edu.hk
新聞界查詢 : 公共事務部
電話:2768 6386 / 2768 6355 電郵:
media@ouhk.edu.hk
年份:
2023
2022
2021
大學新聞
香港都會大學公布校徽設計
展現大學獨特精神與特質
28/06/2021
Picture
content
公大校長林群聲教授(左)與陳幼堅設計公司始創人兼創意總監陳幼堅(右)公布香港都會大學校徽。
公大校長林群聲教授(左)與陳幼堅設計公司始創人兼創意總監陳幼堅(右)介紹校徽設計背後的理念。
香港都會大學校徽。
香港公開大學今日(六月二十八日)展示新校名「香港都會大學」的校徽,象徵大學邁向嶄新里程。大學早前委任了陳幼堅設計公司始創人兼創意總監陳幼堅為大學設計新校徽。
公大校長林群聲教授於記者會上表示:「過去三十多年來,大學在各方面發展迅速,並已打好穩固的基礎。承傳大學過往的成就,新校名、校徽不僅為大學帶來新面貌、新動力,更標誌著我們在香港這國際大都會中的獨特定位,並展現廿一世紀的抱負和目標。」
陳幼堅於記者會上闡述設計校徽的背後理念。他説:「香港都會大學是一所多元創新、與時並進的大學,因此,新校徽的設計必須具備前瞻性,以展示大學處身於大都會中充滿活力及獨特的形象。」
新校徽的設計簡單鮮明,採用大學新名稱的英文縮寫(HKMU)的其中兩個英文字母「M」及「U」,「M」代表「我」即學生,而「U」代表「你」,泛指圍繞學生的一切,包括朋輩、老師、社群、社會等。香港都會大學就是一個把「我」和「你」連接起來的平台,當中包含了一個個屬於學生與朋輩、大學以至社會的故事。學生、大學與社會融為一體,環環緊扣,相互關連。香港都會大學致力開辦切合社會需要的課程,分享知識並裝備學生掌握所需技能,學生亦透過此平台激發自身的潛能。畢業後,他們會繼續在社會上發揮所長,並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能量泉源。
此外,新校徽採用了青綠色及藍色,既有傳承意味,亦有青出於藍之意,配合大學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轉型,跨越舊有的界限,突破常規,迎接未來的機遇和挑戰。
集設計師、品牌顧問及藝術家於一身的陳幼堅,設計逾千個品牌案例,帶領公司榮獲本地及國際設計獎項超過600多個。陳幼堅說道:「我從未讀過大學,亦未為大學設計過校徽,這項工作絕對富挑戰性,但亦讓我可以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為『香港都會大學』注入生命和動力。」
林校長表示﹕「一個品牌標誌對一般人來說只是一個標記,我希望大學同仁能夠與我一起努力,賦予新校名和校徽真正的意義,實踐當中盛載著的理念和抱負。」
有關香港公開大學:
香港公開大學於1989年由政府成立,現今已成為一所發展全面的大學,致力為中學畢業生及在職人士提供不同程度的優質及靈活高等教育。作為一所充滿活力及力求創新的高等學府,公大現時提供不同程度的課程,全日制學生人數約10,000,兼讀制學生約9,000人。公大致力於推動學生學習、增進知識和提升研究工作,並著重發展專業及應用課程,以配合學生對學習的期望及回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公開大學設有六所教學學院,包括人文社會科學院、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教育及語文學院、護理及健康學院、科技學院及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透過開辦全日制副學位課程、社區學習及專業課程,為市民提供終身學習及持續進修的機會。
香港公開大學校董會早前通過「香港都會大學」為大學的新名稱,並待立法會正式審批。大學新名稱適切反映大學在香港都會中獨特的定位,並能夠展示多年來大學發展的蛻變和未來的發展策略方向。
香港公開大學網站:
www.ouhk.edu.hk
大學重新命名網頁:
https://retitling.ouhk.edu.hk
新聞界查詢 : 公共事務部
電話:2768 6386 / 2768 6355 電郵:
media@ouhk.edu.hk
無障礙網頁
保障個人資料政策
平等機會政策
使用守則
萬維網主管
© 2023 版權屬香港公開大學所有
無障礙網頁
|
保障個人資料政策
|
平等機會政策
|
使用守則
|
萬維網主管
© 2023 版權屬香港公開大學所有
網頁指南
香港公開大學簡介
校長的話
願景及使命
歷史背景
策略發展計劃
大學管治及組織
大學要員
榮譽博士及院士
資料及統計數字便覽
刋物
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院
李兆基商業管理學院
教育及語文學院
護理及健康學院
科技學院
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
行政部門
教與學發展處
財務及校園管理部
人力資源部
資訊科技部
圖書館
中國內地及國際事務處
香港公開大學 深圳辦事處
公共事務部
學術質素保證處
教務處
研究事務處
學生事務處
入學申請
研究生研究式課程
研究生課程
研究生課程 (兼讀制)
本科生課程
本科生課程 (兼讀制)
副學位課程
副學位課程 (兼讀制)
持續專業進修 (CPD) 課程
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課程
2017-2018 年報
揀選課程
活動日誌
支持公大
有關資料
有意報讀人士
在學學生
校友
導師
教職員
傳媒
賽馬會社區守望相助課程
圖書館
傳媒報道
校訓: 公誠毅樸,開明進取
開放學習資源
iTunes U
知識新天地
公開大學通訊
公大講堂
守則
無障礙網頁
保障個人資料政策
使用守則
研究
研究事務處 (RO)
IRITS
IROPINE
IIBG
PSPRC
RIBILT
RIDCH
RGC 資助項目
大學研究項目知識庫
其他獲資助研究項目
教職員著述資料庫
研究生課程
校外研究資助
校內研究資助
校外發展項目資助
網站搜尋
社交媒體
Facebook
YouTube
Instagram
學生生活及支援
學生成就
電子學習 輕鬆便捷
常用資料
惡劣天氣安排
校舍地點
職位空缺
聯絡我們
電話: (852-2711-2100)
傳真: (852-2715-0760)
電郵: info@ouhk.edu.hk
全日制面授本科課程 部份講座内容重温
無障礙網頁
萬維網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