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公開大學對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報告:香港高等教育(二○○二年三月)之回應 |
|
一、序言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發表「香港高等教育」檢討報告(報告書),引起各界對香港未來高等教育的廣泛討論,香港公開大學也樂於就此表達意見。報告書用很多篇幅討論教資會撥款計算公式的問題,本校不擬評論這點;但會集中於報告書中我們認為有條件表達洞見的部分。 二、香港的高等教育 大體來說,香港公開大學對報告書本身,以及在某程度上對隨後的討論均感失望。報告書聲稱檢討香港的高等教育,事實卻不然。報告書主要是涉及教資會資助的院校,其他提供高等教育的院校 - 包括公開大學 - 均被忽略。更諷刺的是;在談到公開大學的少數地方,有一處更把公開大學稱為「私立」大學,至為誤導。事實上,公開大學是教育統籌局轄下的「公立」大學,只是在財政上自負盈虧而已。對於「私立大學」這個名稱,我們的同學及畢業生都極表關注。 宋達能勳爵立論嚴謹,可是,他顯然並不知道如何處置並非隸屬教資會的專上院校。在報告書中,我們有時好像備受忽略;然而有部分似乎又預示本校撥歸延續教育局管理。然報告書亦明言: 「要進行清晰和有效的分工,可以由教資會負責學位課程的所有相關事宜(第2.18段)」 本校以為實際情況非常混淆,有待澄清。 報告書本身及由此而引發的討論很大程度上是從自身利益出發。報告書保障了教資會本身及獲得教資會撥款的院校的利益;在討論中,預期可受惠於報告書建議的院校,對之表示歡迎;而可能因此受損的院校則對報告書有所質疑。 教資會屬下各院校的代表紛紛在報刊上表態,視乎報告書可能帶給其院校的財政後果而各有立場。這種取態並無益處。儘管我們有充足的理據,公開大學仍無意要求加入教資會撥款的院校行列,我們反而力求不偏不倚,在直接成本方面繼續達致財政自給的目標。此外,我們期望無論從學歷、質素及地位幾方面,理應得到與其他公立高等院校相同的看待。在這方面,報告書並沒有理會本校的特殊位置。 三、高等教育的組織 倘若推行報告書的建議,則現時所謂的高等教育,將由最少三個機構分擔撥款及管理事務:教資會負責學位課程的所有相關事宜;研究資助局處理研究事宜;及新成立的延續教育局負責副學士學位課程的事宜。 在我們看來,這樣只會製造一個更加四分五裂、混亂不堪的局面。本港社會需要一個單一的管治機構,這個機構是否名為高等教育議會抑或是擴大權責、加強代表性的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根本並不重要,關鍵是要有一個負責整體高等教育的單一管治實體,由負責學位課程、副學位課程及研究事宜的個別小組委員會向該機構提供意見。 就質素保證而言,報告書所推介的方案也是下下之策,原來的高等教育界已經是情況畸異,管理分岐,將來只會更加分崩離析。就如我們所見,報告書似乎既未能安置並非隸屬教資會的院校,亦未能公正切實地處理教資會與香港學術評審局二者之間在質素保證工作上的分工問題,尤有甚者,是報告書建議由新成立的延續教育局負責副學士學位課程的質素保證工作。即是日後將會有三個機構負責學術質素保證。我們主張必須避免高等教育界支離破碎,反之,設立一個單一機構,負責高等教育的整體質素保證、向政府提供清晰的政策意見,糾正目前的偏差,才是檢討的正道。 四、研究撥款 報告書論及研究資助,本校樂見報告書認許所有高等教育界的教學人員至少須從事其本科的研究及學術工作。我們樂見報告書接納目前的撥款安排,讓公開大學的教學人員申請研究經費,從事其本學科,以至與本校辦學使命有關的研究。 報告書的建議中,最多人討論的是涉及對各院校的兩層撥款機制的第一項建議。本校贊同以表現卓越為標準,不論院校,只問學科,擇優資助。如此,某些院校或會獲得較多研究經費,不過,這只是純因它們在個別學科上表現卓越,而非特別優待。任何院校如能夠證明其在某領域表現優秀,就應獲得研究資助撥款。 五、學分累積及轉移 有關學分累積及轉移的建議,如有機制讓學生可以在教資會資助範圍以外的院校修讀學分,公開大學表示歡迎。本校樂見教資會屬下大學的全日制學生同時修讀部分本校的遙距學科以取得學分。我們以前已有提及,如此可免資源重複。舉例說,全日制學生可以修讀本校的英國語文學科,教資會屬下各間大學即無需設立成本高昂的英語輔導中心。目前,公開大學已經有一個行之有效的學分轉移制度,讓持有完整或部分學歷的學生申請學分豁免。隨著高等教育學額的擴充,特別是副學士學位課程,我們認為,期望完成學士學位課程的學生會越來越多。理想方法就是讓他們一邊工作,為香港經濟作出貢獻,一邊以兼讀制方式進修。公開大學會繼續為這類學生提供學額,並給予他們最大程度的學分承認。 六、管治 本校留意到有關院校管治的建議。在公開大學正名為大學的時候,我們也按報告所建議的,對大學的管治及管理架構進行了檢討。我們確信該次檢討已取得報告書所提及的成效,因此,我們覺得現階段本校毋須再作任何檢討。 七、結語 我們在此重申,公開大學歡迎教資會的《香港高等教育報告》。對討論未來的高等教育,對由八間教資會資助院校所組成的高等教育部分,這份報告書是十分重要的討論基礎。可是,我們相信,礙於檢討本質上是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進行,報告書難免對現況有偏袒。我們特別感到失望的一點,是報告書並沒有論及公開大學及我們在高等教育界別的角色。此外,對於被冠以私立大學的名稱,本校深表遺憾,我們的學生及畢業生也深表關注。最後,我們相信,成立延續教育局作為另一個監察機構,令高等教育界別進一步分化,完全是錯誤的;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單一的撥款及制訂政策的機構,例如高等教育議會才是未來的方向。
(二○○二年五月七日) |
部門:
公共事務部 ( pau@ouhk.edu.hk )
更新日期: Dec 03, 2013